(□ 李國瑞)眼下,天氣逐漸變熱,因空調、冰箱、風扇等家用電器使用頻繁,隨之產生的故障逐漸增多。現實生活中,不少市民因急于維修,誤信一些小廣告、“山寨”維修工,墜入家電維修“陷阱”。連日來,記者走訪發現,家電維修背后存在亂挑毛病、隨意加價、偷換部件等諸多“貓膩”,市民對這些現象需擦亮眼睛,避免家電“越修越壞”。
家電出故障市民被“忽悠”
前不久,張女士在家打掃家務洗衣服時,突然聽到“咚”的一聲,便快速跑到洗衣機前,發現顯示燈熄滅,洗衣機停止工作。她拔下插頭重新插上,卻無法啟動。情急之下,張女士找到了此前夾在門縫中的維修小卡片,撥打了上面的手機號碼。
“接電話的是一名男子,自稱可以維修洗衣機。20分鐘后,他來到我家檢查洗衣機,稱洗衣機顯示燈損壞,而且連接的線路也被燒壞,于是更換了提示燈和接線板,收了200元費用。”不料幾天后,洗衣機再次出現了故障。
剛好,張女士的一個朋友在場,她的朋友略懂一些維修知識,檢查后發現,洗衣機里面的接線板被燒壞。“更換后的接線板質量有問題,根本就不是新的,200元維修費被騙走了。”張女士感到被“忽悠”了。
無獨有偶,市民孫先生也有類似的經歷。家中有一臺掛壁空調,因使用時間過久,經常出現不制冷的故障。由于過了保修期,于是,他找到了一個小型家電維修公司,對方稱不僅需要加氟利昂,而且要帶到店中做進一步檢修。幾天后,空調運回家中,店主告訴孫先生,只加了氟,其他零部件沒毛病。然而,空調用了一段時間又不制冷了。
家電維修中存諸多“貓膩”
那么,家電維修市場狀況如何?“山寨工”是否靠譜?6月3日上午,記者前往位于市區海連東路一家大型家電維修市場進行探訪。一家維修店外,一名男子正在拆卸空調外機。他告訴記者,這臺空調需更換零件,兩天后便可修好送至顧客家中。“除了到店維修,我們也提供上門維修,根據路程遠近,收取一定服務費。如需更換配件,會另行收費。事后顧客發現問題,也可以來店中咨詢。”
走訪中,記者注意到,家電維修中存在諸多“貓膩”。同一個家電零部件,幾家維修店給出的價格卻出入較大,難以辨別。在這個大型家電維修市場的附近,開設多家維修店。在一個隱蔽角落處,記者發現了一家維修店,店內堆積著空調、冰箱及相關部件,環境較差。店主稱,因店中太亂,擔心相關資質等證明丟失,于是放在了家中。如果遇到檢查,會找到拿過來。
隨后,記者來到河邊南路,看到路西側擺放著一些維修空調、冰箱等家電的小木板,木板旁,維修工有的吆喝攬生意、有的倚在樹邊打盹、有的低頭玩手機。一名維修工師趙傅稱,因競爭原因,除了在路邊找活,也會印制一些廣告小卡片,到居民小區內散發,擴大客源。
隨后,記者來到了市區大慶東路一家家電維修公司,維修師傅董先生介紹,他的公司有著一套較為完備的管理制度,其中一項便是“回訪顧客”,以此提高信譽。
“夏季是空調、冰箱、洗衣機等家電損壞的高峰期,維修的業務量遠超平時。因供小于求,很容易導致家電維修隊伍出現魚龍混雜的現象。一般來說,正規、有資質的店面不會亂要價,欺哄顧客,相較而言,一些散工、網約工因缺乏監管,有人從中欲撈一筆,更有甚者,在利益驅動下,滋生‘干一票就走人’的心理。除了加強行業自律,相關部門需加大監管力度,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。”董先生說。
市民需提高警惕避開“陷阱”
記者查閱相關法規獲悉,商務部曾出臺了《家電維修服務業管理辦法》,規定家電維修經營者在提供維修服務前,應當向消費者明確告知維修方案及需注意和配合的事項,尊重消費者選擇。不得虛列、夸大、偽造維修服務項目或內容,不得虛報故障部件,故意替換性能正常的部件等。
“如果市民發現家電維修亂收費,或者私下偷梁換柱等問題,可以先與店家進行交涉協商,若無效要及時向當地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申訴,或向消協投訴,當然,也可以通過法律途徑維權。”江蘇業高律師事務所的律師戴高明說。
對于這一問題,市消保委工作人員提醒,消費者應盡可能避免輕信一些小廣告。路邊維修工大多是散工,遇到無證經營者,出了問題維權十分困難。此外,尋找網約工時也需擦亮眼睛,網上信息魚目混珠,盡量多參考售后評價,再做選擇。建議維修時,找有正規店面的維修點更為靠譜。
總值班: 曹銀生 編輯: 陶莎
來源: 連云港發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