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虎影院最新网址-四虎影院中文字幕-四虎影院在线视频-四虎影院永久在线观看-国产精品一国产精品免费-国产精品一国产精品

logo

我想遠遠地看看自己

孔灝

古離別

少年在柳蔭里系馬

他的白衣飄飄

舞動繡樓上的心事  和天涯

春來無事。所以多出桃花

多出燕子  多出流水

也多出落霞……

這美景良辰

快呵———

可惜了秋千架旁  那人不在

一川的煙草是墻

滿城的飛絮是墻

庭院深深

再深,就深到墻外的歌聲里了

一轉(zhuǎn)眼

三十八啦

真不好意思  再提自己

只好說:

快看快看

那還鄉(xiāng)的少年  是不是

孔灝的兒子

注:此詩發(fā)表于2008年《詩刊》,并入選2009年第17期《新華文摘》等。

對于一首抒情短詩而言,如果不是針對特定的社會事件,或者對于作者本人有特殊意義的話,在沒有標(biāo)明創(chuàng)作時間的情況下,恐怕天長日久之后,即使是詩人自己也很難準(zhǔn)確說出具體寫作時間了。不過,《古離別》絕對不會產(chǎn)生這樣的問題!那必然是寫于2006年———詩中寫得明白:“一轉(zhuǎn)眼/三十八啦/真不好意思  再提自己”。

南宋詩論家、詩人嚴(yán)羽《滄浪詩話》有云:“唐人好詩,多是征戌、遷謫、行旅、別離之作,往往能感動激發(fā)人意。”行走在征戰(zhàn)、貶謫、商旅和別離的路上,生命中的漂泊感和孤獨感都會油然而生,這看似因境而生的具體感受,其實建立在更為深刻、也更為隱秘的全人類的生命體驗上:在無邊無際的空間和無始無終的時間中,每個人都像一粒微塵一樣被命運的狂風(fēng)上下左右著、四處流蕩著,每個生命都時刻處于不確定之中,每個方向都將終結(jié)于沒有方向。我是誰?誰是我?我最終會走到哪里去?我們,這一生的意義是什么?整個人類,需要什么樣的人?又需要什么樣的我?哲學(xué)也罷,宗教也罷,都是因為這種追問而產(chǎn)生,并且,也都因為這種追問被賦予意義;由此而產(chǎn)生的,當(dāng)然還有詩歌和各類藝術(shù)。實際上,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:“如果說宗教對人類心靈起著一種凈化作用,使人對宇宙、對人生產(chǎn)生一種神秘感和美感,對自己的同類或其他生物表示體貼的憐憫,那么詩歌在中國已經(jīng)代替了宗教。”在林先生看來,宗教無非是一種靈感,一種活躍著的情緒。但是中國人并沒有在宗教里沒有發(fā)現(xiàn)這種靈感和活躍的情緒,卻在詩歌中發(fā)現(xiàn)了它們。所以,他的結(jié)論是:“應(yīng)該把詩歌稱作中國人的宗教。”

以詩歌為宗教,當(dāng)然不是林先生關(guān)于宗教學(xué)的學(xué)術(shù)研究成果,而只能是他對于傳統(tǒng)文化背景下國人性情與信仰的一種分析和推衍。不過,由于宗教本身所具備的“超越性”特點,這結(jié)論也就體現(xiàn)了林先生關(guān)于詩歌也存在著“超越性”的思考。何為“超越性”?簡言之,即通過人的自我超越,實現(xiàn)人的超自然性和超現(xiàn)世性,最終達成人的主體意識復(fù)歸并得到神性的完善。以此類推,也可得出:后人之于前人、今日之我之于昨日之我,在特定的條件下必然也具備著內(nèi)在的“超越性”特點。那么,一個人是如何超越自己的呢?古人中,把這話說得比較直接的圣賢當(dāng)數(shù)莊子。其《莊子內(nèi)篇齊物論》開篇即說:南郭子綦靠著桌子坐在那里,仰首向天、緩緩?fù)職?,那漠然無神的樣子就好像忘了自身。陪站在他眼前的學(xué)生顏成子游向老師請教:“老師這是怎么啦?形體固然可以讓它如同枯木,心神難道也可以讓它如同死灰嗎?您今天靠桌而坐的樣子,跟往昔的情景大不一樣啊。”子綦回答說:“偃,這個問題,問得好??!今天我把自己丟了(今者吾喪我),你知道嗎?”好一句“今者吾喪我”,讓兩千多年以來不計其數(shù)的讀《莊》者和修道者身心俱失、奉為圭臬!當(dāng)代學(xué)者,一般將“吾喪我”譯作“忘我”。在我看來,譯作“把自己丟了”,可能更近莊子他老人家的本意:因“忘我”就一般意義的理解來看,仍屬于精神層面的動態(tài)感受;而“把自己丟了”,則可能更清楚、更準(zhǔn)確地描述出身心俱失的已臻之境。

按《尚書》所說:“詩言志,歌永言,聲依永,律和聲”。其中,“詩言志”句被朱自清先生稱為中國詩學(xué)“開山的綱領(lǐng)”。而陸機《文賦》之“詩緣情”說,更是在“詩的覺醒”之后讓“人的覺醒”更加突出和鮮明。多因“征戌、遷謫、行旅、別離”而“感動激發(fā)人意”的詩歌,之所以被林語堂先生“稱作中國人的宗教”,無疑正是因詩歌所蘊含的其“情”、其“志”,能夠讓人“把自己丟了”。如《擊壤歌》之“帝力于我何有哉”,是把上天或帝王對于自己的控制力或賦予自己的行動力給丟了;如荊軻之“壯士一去兮不復(fù)還”,是把自己的生命給丟了;如陶淵明之“欲辯已忘言”,是把自己的語言給丟了;如歐陽修之“此恨不關(guān)風(fēng)與月”,是把自己所望過的月亮和所吹拂著的夜風(fēng)給丟了;如陜北民歌之“面對面睡著還想你”,是把自己日夜縈懷的所思所想給丟了……

《古離別》也是一首想要出入于古今、最后也把自己給丟了的詩。那“在柳蔭里系馬”的“少年”是唐人絕句或宋人曲詞中的一個畫面,也是一個當(dāng)代詩人對于過去時光的詩意描??;而“繡樓上的心事”“和天涯”,應(yīng)該是曾經(jīng)的感動和理想。春天,桃花,燕子,流水,落霞乃至秋千……這些刪除掉艱難困苦和蠅營狗茍之后,經(jīng)由自然和生活向所有的人展示出來的幸福與美好,終于讓人丟掉了多少不堪的自己??!是的,現(xiàn)在,且讓我遠遠地,看看那個自己……

相關(guān)新聞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