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通訊員 劉豐瑞 魏嘯)“捧著一顆心來,不帶半根草去。”近日,江蘇海洋大學理學院“紅鯉魚生命教育團隊”的學生們來到連云港市贛榆區宋莊鎮,走進全國道德模范、中國好人方敬先生的紀念館與舊居,在一磚一瓦間觸摸這位“教育鄉s賢”的精神脈絡,在一聲聲講述里感悟“大愛無疆”的生命溫度。
鄉賢故里:一位“摳門”先生與千萬學子的溫暖賬本
方敬先生是土生土長的贛榆人,雖常年旅居滬上,卻始終心系桑梓。走進紀念館,泛黃的資助名單、褪色的匯款憑證、學生們寄來的報喜信,無聲訴說著這位“摳門”老人的赤子之心——他一生節衣縮食,住著老房子、用著舊物件,卻將畢生積蓄200余萬元全部捐給家鄉教育事業,資助260余名貧困學子走出鄉村;他創辦“景清獎學金”,用“讀書改變命運”的信念點亮農家孩子的夢想;他常說“教育是最長情的慈善”,用行動詮釋著“澤被后人”的初心。
“方爺爺總說,自己吃過沒文化的苦,所以要把最好的留給孩子們。”紀念館講解員指著一張老照片介紹,照片里,已是鮐背之年的方敬坐在教室后排,認真記錄著孩子們的課堂筆記,“他常說‘教育是火種,要一代一代傳下去’,直到生命最后一刻,他還在為這件事努力。”
薪火相傳:學生眼中的“方先生”是永不熄滅的燈
為了更貼近方敬的精神世界,團隊成員特意拜訪了他的學生吳德運。“方老師對我而言,既是恩師,更是人生的燈塔。”吳老師翻開珍藏的相冊,指著一張1985年的合影說,“那時我在鄉下教書,條件艱苦,他聽說后每個月從上海寄來工資,附信寫著‘教育不能窮,孩子不能等’。”
在吳德運的記憶里,方敬永遠穿著洗得發白的襯衫,卻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學生身上;他常說“教育不是灌輸,是點燃”,課堂上總能用最生動的故事讓孩子們愛上學習;他退休后放棄城市優渥生活,回到贛榆義務輔導學生,一待就是20多年......“他用一生回答了一個問題:什么是教育者的情懷?”吳老師說,如今自己退休后也加入了鄉村教育志愿者隊伍,“這是方老師教給我們最珍貴的‘作業’。”
生命禮贊:最后一次“課堂”是醫學事業的接力
最讓團隊成員震撼的,是方敬先生生前作出的特殊“教育選擇”——他簽署了遺體捐獻志愿書,將最后一份“生命禮物”贈予徐州醫科大學。這份超越生死的奉獻,讓在場的大學生紅了眼眶。“他用一生寫就‘教育’二字,連離開都在為醫學教育鋪路,這是怎樣的胸襟?”團隊學生們感慨:“方敬先生用一生詮釋了‘人道、博愛、奉獻’的紅十字精神,更用行動告訴我們,真正的偉大不在驚天動地,而在細水長流的堅守。”
從滬上謀生的游子到反哺桑梓的鄉賢,從三尺講臺的教師到照亮他人的“精神燈塔”,方敬先生雖已離去,但他留下的教育火種、奉獻精神,早已在贛榆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。正如紀念館墻上的標語所言:“一個方敬走了,千萬個‘方敬’正在成長。”
總值班: 曹銀生 編輯: 梁紅燕
來源: 連云港發布